武汉泰宝试管婴儿
网站banner图片

文章图片

当前位置:武汉泰宝试管婴儿 > 武汉试管包男孩 >
聊城民间传说(1)
来源:http://www.taiguoivf.cn  时间:24-05-08 09:57
摘要: ”说着,全走下庙台,随王泓阳而去。几个老人一听,都纷纷说:“这鱼翻坑可是少有的事,人家王泓阳顾不得应考,逮鱼去了。”王泓阳听了,眨了眨一双聪慧的眼睛,笑着说道:“

鲁义姑义举退敌

战国时期,纷争不断。一天敌兵奔袭而来,老百姓扶老携幼,仓惶出逃。在博平鹅子屯村(今韩屯乡罗屯村)西的田野里,一年轻村妇怀里抱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手里拉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跑在最后,被敌兵追上。敌后感到奇怪,就问她“别人都是抱着小孩,领着大孩,你怎么抱着大孩,领着小孩啊?”村妇说:“这个大的是我的侄儿,他父母都死了,托付给我照看的,小是是我的儿子。如今在难临头,我宁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把侄子丢了啊!”敌后听后感叹道:“人家这里真是礼义之邦,一个村妇都能舍儿保侄,如此仁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四处征讨滥杀无辜呢?”于是纷纷把兵器投入旁边的水井里,磕打掉鞋里的土,一哄而散地跑回去了。如今罗屯村西的那个土堆,据说是敌后的鞋土堆成的。

后人为纪念这位深明大义,退敌后保家乡的村妇,就难她修了祠堂,塑了泥像,起名鲁义姑祠。每年清明时节,举办香火大会,以志纪念。据说义姑祠方圆十里之内,年年风调雨顺,没有风雹等自然灾害。人们说,那是鲁义姑在荫庇后人呢?

王泓阳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东昌府区沙镇镇王楼村有个叫王泓阳的人。他自幼聪慧好学,七岁上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史记”、“左传”,十几岁时中进士,授元城县知县,后又接连升迁,直升到工部尚书。至今在其家乡一带还流传着他很多故事。

庙台应试

在王楼村西三里路,有个村庄叫沙镇。这沙镇西街有一座大庙,东街有一座小庙。因学堂设在大庙内,所以王泓阳每天上学堂念书,都要从小庙前经过。这小庙的庙台上平时常有一些老人在此拉呱、下棋。这日,他们又议论起王泓阳年幼才高的事来,都想对他考验一番。于是,他们趁王泓阳放学路过次地,便有意将他叫住,说道:“泓阳呀,你先别走,俺有件事要考考你。”王泓阳停住脚步问道:“什么事呀?”一位老人说:“人家都说你才智过人,今天你若能把我们从庙台上叫下去,俺就信服你的才智;如果叫不下去,那就说明你才智也不过一般罢了。”王泓阳听了,眨了眨一双聪慧的眼睛,笑着说道:“你们坐在庙台上,说什么不下来,我能有什么办法?如果你们站在庙台下,我倒有办法把你们叫到庙台上去。”几个老头一听,说:“那也行,你能把我们从庙台下叫道庙台上,也算你真有才智。”说着,几个老头都从庙台上走了下来。

王泓阳一看几个老人全都从庙台上走了下来,二话没说,转身就走。几个老人喊道:“泓阳,你别走呀,你还没有把我们叫到庙台上去哩。”
王泓阳笑着说:“我不是已把你们从庙台上叫下来了吗?”

此刻,几个老人才恍然大悟,知道中了王泓阳的计。可是他们的心里仍不服气,决心第二天再来考王泓阳。
第二天放学后,王泓阳背着书包正要路过此地,见昨天考验他的几个老人又坐在庙台上。心想,他们昨天中了计,一准不会服气,装着急匆匆赶路的样子。几个老人一看王泓阳走路的样子,都认为王泓阳一定是害怕今日再来考他,才如此匆忙而过,因而都更来了神儿,于是异口同声地喊道:“泓阳呀,昨日你施计让我们受了骗,那不算,今天你若再把我们叫下去,才算是神童才子哩。”

王泓阳一边往前走,一边答道:“今日要把你们叫下庙台也十分容易,不过俺眼下没闲空啦。听人说镇头上水塘里的鱼翻了坑,我还得逮鱼去哩。”说完,他走得更快了。

几个老人一听,都纷纷说:“这鱼翻坑可是少有的事,人家王泓阳顾不得应考,逮鱼去了。咱也别在这里闲呆着,也快逮鱼去吧。”说着,全走下庙台,随王泓阳而去。

王泓阳回头一看,老人们都跟了过来,他停住笑道:“别去啦,你们又中计走下庙台来了!”几个老人不由得都停住脚步,赞叹道:“咳,这孩子年幼智高,名不虚传!”
智索休书

学堂附近有个王四,因夫妇不和,欲将其妻休出门外。这日,便找王泓阳给他写了休书,王四十分高兴。王泓阳的老师听了此事,感到帮助一方拆散一对夫妻是件不道德的事,于是便想将王泓阳写的休书追回,以了此事。可王四死也不肯将休书交出,老师只得败兴而归。等王泓阳到学堂后,老师便向王泓阳指出了为人写休书乃是不道德的事,使王泓阳也感到此事做的不对。于是王泓阳当场向老师表示:自己去把休书要回。

老师说:“王四得到了休书,视为宝物,他是不会轻易把休书还给你的。”王泓阳道:“我既能写,就能将它要回,老师你放心好了。”

第二天一早,王泓阳就来到王四家说:“王四大哥,我给你写的休书上,有个要紧的字写错了,快拿来我给你改改。”

王四听了,便顺顺当当地把休书递给了王泓阳。王泓阳接过休书,当即把夫妻不和,应相互谦让,解纷求睦,而不应轻易休妻的道理说了一番,接着也反悔了自己做事之轻率,随即把休书撕得粉碎。王四休妻的事也只好作罢。

严惩轿夫

王泓阳十几岁即中了进士,在家听候任用。这日天气特别热,王泓阳为了解暑,便在村西头的水坑里赤身游起来。不料,就在这时,京里派员带着官轿来接王泓阳去大名府元城县接任知县。一队衙役来到村头,冲着赤身洗澡的王泓阳问道:“小孩,王泓阳大人是在这个村吗?”

王泓阳一听,这不是找我吗?于是问道:“找他何事?”衙役道:“王大人已被任为元城县知县,我们来接他上任来了。”

王泓阳听了心想:哎呀,是来接我赴任的,可我现在却还光着屁股,多不像话呀!于是连忙说道:“王泓阳就在这个村,请你们稍等一下,我去把他叫来。”说完,光着屁股,跑回村中。待他回家穿好衣服,复又迈着方步走出,对衙役说道:“我就是王泓阳。”
衙役一听,都纷纷摇头,不肯相信。王泓阳只好将考中的报单交其观之。衙役看了报单,不敢不信,都一齐跪地叩头道:“请大人勿怪,快请上轿赴任吧。”

王泓阳拜别了二老,便乘轿离开了家门。在赴任的路上,衙役和轿夫们都知道王泓阳就是在村边光腚洗澡的儿童,就有意戏弄他,于是把轿上下颤动得十分厉害,叫王泓阳坐不稳当。

王泓阳知道轿夫们有意捣鬼,心中不禁想道:这些小人,你们今日胆敢对我这么放肆,对平民百姓岂不更敢胡作非为?我定要叫他们知道知道我的厉害。想到这里,正好来到一个村头,见一个场院里放着很多土坯,他立刻喊道:“停轿。”一等轿子落稳,他走出轿来,说道:“本官在家睡惯了土炕,我想任所绝无土坯炕。现在有现成的土坯,快给我装上四六二十四块,以备到县衙垒炕只用。”

衙役、轿夫不敢怠慢,只好搬了二十四块土坯,放在了轿的四个角里。这土坯一块约三十斤重,走不多远,就压得轿夫们呼哧呼哧喘开了粗气。

轿夫知道这是王泓阳在有意惩罚他们,走了一段,是在累得不行,便停轿向王泓阳叩头说:“请大人饶恕,奴才们再也不敢放肆了。”

王泓阳听了,暗自一笑,说:“好吧,就先卸下四块。”

又走了一程,轿夫们又累得支持不住,又停轿叩头请罪。王泓阳又让卸下四块土坯。一直到了大名府元城县,才把二十四块土坯全部卸完。

自此以后,衙役、轿夫们都知道王泓阳厉害,全都老老实实听差,再也不敢放肆妄为了

嬉赢宰相

王泓阳升任京官后,与当朝宰相结为好友。一天宰相对王泓阳开玩笑说:“别看娘娘是你选的,但你不敢摸摸娘娘的脚。”王泓阳说:“我敢摸又怎样?”宰相说:“你要是敢,我当着众人的面趴在地上让你当马骑三圈。”

王泓阳问:“此话当真?”
宰相道:“大丈夫说话历来算数。”

几天之后,王泓阳同宰相一起去后宫面见皇上。王泓阳知道皇上是个棋迷,就主动提出与其对弈几盘。皇上立刻同意,两人便摆开了棋势,娘娘和宰相在一旁观战。正当双方下到难解难分之时,王泓阳故意用袖子将一棋子向娘娘方向碰落;接着,趁着弯腰拾棋子之际,摸了一下娘娘的脚。娘娘感到受了侮辱,一跺脚,便带着怒气转身走了。就在这时,王泓阳有意让了皇上一步棋,在皇上将赢的当儿,起身说道:“陛下,臣有罪,这棋不能下了。”

“为什么?”皇上忙问。
王泓阳道:“方才臣不慎,衣袖将棋子带落,拾取时误触到娘娘金足,我怕娘娘降罪,故不敢再下了。”

皇上一心想赢王泓阳一局,马上说道:“无意相触,何以降罪,快快下棋,朕赦你无罪就是了。”
下完了棋,娘娘面奏了皇上,说王泓阳摸了她的脚,应当问他戏君之罪。可皇上说,他非有意,我已赦他无罪了。娘娘只好作罢。

事后,宰相不好食言,只好叫王泓阳当众作马骑。王泓阳摆了摆手说:“嬉戏之言,何必认真。”

山陕会馆的故事:关公显灵

聊城的山陕会馆,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它不仅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和亭榭楼阁的精美建筑而著称,而馆内那尊栩栩如生的关羽雕像和“义气千秋”的匾额,也甚为游人所注目。有人会问,在商贾歇息聚会的场所,为啥会塑有关羽之像呢?这是因为关羽乃山西蒲州人士。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一是为了祈求关羽的保佑,二是为了借关羽的生威,为家乡增添荣耀,才特意塑了关羽之象。

可是在会馆和神像落成之后,馆院主持却做了一梦,梦见关羽嘱曰:“此馆乃商贾聚集之地,不应将吾像塑于此中。即以为之,俺亦不再有违众望;但有一条须记:关某生前虽有功于世,但也多有过失。因此,凡说书唱戏,不得宣扬与我;如若违俺所嘱,可不要怨吾无礼!”主持听了,忙跪地参拜,连声称是。待抬头观看时,关羽早已离去。主持醒来,遂告与众商,大家却似信非信;有的虽有疑议,可谁也不敢轻易违禁。所以会馆虽常有戏班演出,却从未演过关羽的戏。

这一年,从南方来了几位富商,因生意获利甚多,欲借会馆唱戏三日庆贺。其中三位商主,别的戏目不愿看,却偏爱看关羽过关斩将一出。戏班主素知其禁,告知了富商,可这几位富商不信此事,硬要叫演唱。戏班主无法,叫他们与会馆主持交涉。会馆主持一听,要演关羽戏,便将关羽托梦之事,一一作了叙述。富商们说:“梦为心中想,那里有真是。如答应上演‘过五关斩六将’可以重资相酬,不然,则换地演出”。那戏班主一看有利可得,二怕得罪富商,只得破例应允了。

会馆由于从不演唱关羽的戏,今听说忽然开禁,百姓都感是一新事。于是大家奔走相告,这天都来等着观看,使本来就十分热闹的会馆,就更加喧闹异常了。
夜场戏时辰一到,几通锣鼓响过,垫戏唱罢,就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了。谁知关羽正要挑帘出场,突然正堂“轰”的一声响,随即一股浓烟大火,从殿堂里冒了出来。接着狂风大作,火势愈猛,霎时把整个会馆照得通亮。场内人等,一时大乱,有的争着向外奔跑,有的取水扑火,你碰我,我撞你,全混成了一团。可这火势却也奇怪,它只在正堂内燃烧,却不向外漫延,任凭用水泼浇,其势却却丝毫不减。主持在慌乱中,恍知这定是关羽显灵,忙让扮关羽之演员,净脸卸装,并吆喝大家快向关羽塑像叩头认错求情。大家让戏班主一喊,也均有所悟,在场内,均原地下跪,祈祷关二爷息怒饶恕。这一来,近风大火,竟顿然自息,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人们赶忙进入正堂观看,只见堂舍完好无损,唯有那几位富商存有银票的银柜被焚无遗。几位富商见此,无不悔痛不已,而在场百姓却对关羽的谦恭之德,都无不更加敬仰。从此城乡间兴修关帝庙的就越来越多了。

乾隆与古楼莲花井的故事

“东昌府,三件宝,铁塔、古楼、玉皇皋”这是东昌府有口皆碑的民谣。日经月行、天演地变,如今玉皇皋已不知去向,那铁塔也是重新装修的,唯独这古楼,作为聊城的象征,六百多年一直矗立于古城中心。说来也怪,这古楼全是木头造的,按常理是极易发生火灾的,而古楼却连一次小火灾也没发生过,据说当年日本鬼子看着咱古楼好,但又运不走,就想毁了它,但是他们用炸弹炸不着,而后又用棉被围在柱子上,浇上汽油点,但还是点不着,最后只好灰溜溜的滚了;这聊城(古东昌府)城里下雨劈死过不少人,那古楼在聊城最高,竟然从未受过雷劈,这古楼确实有点说头,老人们常讲;这古楼顶上有四个狮子四条龙守着,天爷爷打雷劈谁也不敢碰它;这古楼底下有海眼,什么都能点着,就是古楼点不着,这是为啥?还不是海龙王护着哩。若说古楼顶上有四只狮子,四条龙这人们都信,离着远远的都可以看见,那四只狮子就蹲在十字脊上,那四个大吻就是四条龙,高高地望着天空。但如果说古楼有海眼,那年轻人都不信,海离聊城那么远怎么通过来的?可你说不信,老人们就生气,说你年轻不晓事理,而后还要拉你去看看海眼,也就是“水滴莲花井。”

老人一开口总是康乾盛世。那乾隆皇帝登基正赶上好时候,祖宗不光打了天下,而且治理多年,正赶上太平盛世,这个小皇帝好玩,游山玩水,七下江南,五次东巡,九次过东昌府,那可都是顺着京杭运河坐龙船来的,这乾隆皇帝来到东昌总要登上古楼观望整个东昌城,而且有几次住在二层文昌阁里,这叫别有风味吗?这一次他带着新选进宫的刘妃出游,这刘妃年方十五,生的如花似玉,象林中百灵,还十分贪玩。次日清晨,二人早早醒来,那刘妃说:“皇上,早晨登上极顶观望日出必定十分美好,不知皇上意下如何”。乾隆欣然应允、沃野千里,红日冉冉升起,泰岳隐隐约约,令人心旷神怡,乾隆不禁又吟起诗来。二人观玩一会,刘妃又被顶楼内室的雕梁画柱所吸引,特别是屋顶中有个大莲蓬,四周全是荷叶、荷花,这些均为水中洁净吉祥之物,名曰:藻井,其意即为避邪避火。猛地,刘妃叫道:“皇上快来看”,乾隆走过去,顺着刘妃手指看去,只见大莲蓬中间荷叶上也坠着许多亮晶晶的小水滴。只见那大水滴更大更长了,坠落下来,刘妃戏笑地避开。水落有声,水滴直落楼下井中。说到这井乾隆早有耳闻,东昌人说这是龙眼,海目,其深无法测得。这小皇帝也趣兴大发,立即与刘妃下楼去看个究竟,二人赶到楼下中心的井边,可巧,又一水滴滴落井内,正好砸中水中映出的那朵莲花上,乾隆赞叹道“真是水滴莲花井啊”。咕隆一声,一个水泡应声泛起,接着一条红鱼泛波而出,惊得乾隆说不出话来,喜得小刘妃拍手叫绝,那红鱼摇着尾巴,翻着身子,似乎与刘妃嬉戏,在水面上游来有去,两只大突突的眼睛只瞪着刘妃。刘妃顺手拔下头发上的金簪投了下去,不巧正刺中那红鱼脊背,那红鱼立即不动了,慢慢地沉了下去。乾隆不悦“身为妃子,为何顺手杀生,今日要烧香赎罪才是。”刘妃吓得低下了头。

数十年后,乾隆又出巡来到东海碣石,望着万顷碧波,乾隆吟起曹操的诗来,“东临碣石,一观沧海…”突然,波浪之中,腾起一片红水花,一条大红鱼跃水而出,直向乾隆游来。乾隆吓得后退两步,但那红鱼似乎并无恶意,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大口一张一合,象是对乾隆述说什么,乾隆发现红鱼脊背上金光一闪,他不由自主地向前看个究竟,啊,仔细看去,那闪金光的竟是一枚金簪,乾隆大声叹道:“真乃神物”。

假若那古楼底下的井不是海眼,这红鱼又是如何来到东海里的呢?

凤凰台与古楼

据说在几百年前,聊城这一带是一望无际的梧桐树林,树林中间的一块开阔地上,有一座好几丈高的大土台子。站在台上可以眺望方圆百十里远,这座土台子就叫做凤凰台。说起这凤凰台的来历,还真有一段惊人的故事哩。

在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年秋天,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大雨,黄河决口,大水对这梧桐林横冲直撞而来。因为梧桐林的阻挡,把黄河水分成了两路,围着这个梧桐林冲啊!撞啊!一直冲撞了九九八十一天,不知被黄河卷走了多少土,光知道树林的周围都是水,深不可测。就在这水里居住着一条不知什么时候来的大蛇,粗如瓦缸,长达数丈,不光在水里兴风作浪,还把头伸出水面喷云吐雾。大蛇经常吞食这片梧桐林中的飞鸟。凡打水上过往的飞禽,都无一幸免。这一方黎民百姓也被它伤害了不少,只要是行走方便的人都无奈迁居他乡。四方商贾路经此处时,都吓得绕道而行。

这还了得!居住在梧桐林里的百鸟之王凤凰,决计要除掉这一祸害。就见从凤凰台上飞出一支雌凰,找大蛇格斗。人称“雄凤雌凰”,二者又以凰为更枭勇。这只雌凰与大蛇一直激战了三天三夜,没分胜负,被蛇尾打落了凰翎,地上足有三尺厚;被凰翅击伤划破的蛇皮蛇肉,地上也积有三尺多高。后来又从凤凰台上飞来一只雄凤,雌凰在前引蛇出洞,雄凤在后待机而行,突然自天而降,长鸣一声,与大蛇战在一处。那大蛇仰起一丈多高的头来,大嘴一张,露出那如刀如剑的锋牙利齿,伸出火红的毒舌,稽出团团臭不可闻的烟雾。凤凰一时难以靠近,便落到凤凰台上休息了片刻。然后,雄凤先与蛇斗,约计拼搏了一个多时辰,雄凤故意诈败,收翅回归,想把大蛇引向凤凰台旁,以利决战。大蛇一看雄凤败阵欲逃,便死命地往回猛吸,就在这一瞬间,雌凰闪电般展翅而击,只一飞翅,立时将蛇拦腰斩为两截。凤凰双双飞回这座凤凰台上,观察了几天的动静,见大蛇确实已死,才展翅高飞唤回失散的百鸟去了。

自此,这一带的百姓又逐渐地返回了故里,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他们为了后代也不忘凤凰为民除害的功劳,自发组织能工巧匠,伐树、烧砖……经过多年垒砌,凤凰台上终于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背上带有凤凰的木质结构楼阁,人们就叫凤凰楼了。后人又把它改为东昌古楼至今。

光岳楼的传说

明朝洪武七年,驻守东昌府的官员陈镛,要利用筑城剩余木料,在城中心,修建一座雄伟壮观的楼阁,用以了敌遣兵和设鼓报时。这一建议,受到全城百姓的赞赏。陈镛对楼阁建筑的要求是:基座要有十字拱门通道,上部为四层全木结构,外加围廊,不准用一寸铁钉,并限期一年完工。承办人按要求建起了青砖底座,可全木型的楼体,却总也拿不出一张可心的图样,所以工程迟迟不能进行。正在大家焦愁之际,一日,在木场的废料堆旁边坐下了一位象似寻找活计的木工老头。他一边听着大家的议论,一边用手扒拉着废料堆儿,在低头暗暗发笑。木工头儿见他把粗细不等的木条捡了一堆,不带好气地说道:“哎哎,要找营生去乡下转转吧,这里你搭不上手儿,别在此扒拉废料凑热闹了。”老头笑了笑说:“匠心有成人自请,废材巧用大器成。老弟,您就别为俺操心了。”人们听了老头这一番话,认为他有些憨傻,都对他不再留意了。第二天一早,当一名工匠出来晨解时,发现在老头停坐处,却放着一个用杂木条搭扣的精巧楼阁模型。他急忙回报了工头,工头来此一看,不禁惊呆了!原来这模型,正是想建的楼阁的雏形。他让人四处寻找老头,可老头早已无影无踪了。

工匠们听说一夜间有了模型,都争先恐后地围上来观看,只见这小小楼阁,全用粗细方圆不等的木工废料,纵横交错地搭扣着,五向楼角带廊,四面拱排檐,歇山十字脊,坚固异常。人们不仅惊叹这技艺的高超,而且高兴地说道:“有这座模型作样,就不愁如期交工了。”

于是大家各自作了分工,备料的备料,成型的成型,便七手八脚地干将起来。第一层最要紧的工料是四十根一搂多粗、三丈多高的立柱。由于它是全楼的基础,因此不仅要选料精良,而且根根要尺寸准确。三十九根已经备好,谁知在截锯第四十根时,却发现中心存有严重糠洞,不能使用。这么大的木料没有余数,这可咋办?去外地采购,不说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料源,光是远程运输,也是个大难题儿。一时间,大家又长吁短叹,这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时,那位失踪的木工老头,又出现在了木料场上。工头见他如见了救星,忙迎上施礼道:“老师傅,您可来了,快给俺想想办法吧!”木工老头笑着道:“您这次工程我怕搭不上手儿吧!”工头有施礼道:“老师傅,上次怨我有眼不识泰山,对您多有得罪。如没有您赐赠的模型,俺如今也开不了工。今日又遇到缺一立柱的难题,还请您老在给想想办法吧。”

木工老头笑道:“此非难事,你今日令人备下锯末五车,芦席二十领,水胶二十斤,明日不误你应用就是了。”

工头听了哪敢怠慢,忙吩咐众人准备。要的料一一备齐,老头却在一边闭眼养神,睡着了。工头不敢惊动于他,只好让人备下酒饭,置于老人身边。

第二天一早,只见在工料场的空地上,出现了一条又粗又长用芦席紧紧卷着的圆型物体。工头让人打开芦席一看,正是需要的立柱。用尺子一量,粗细长短恰好,无需一锯一斧;其质虽全系锯末合成,却坚实如木。工头心里又感激又敬佩,要人去寻找老人时,和上次一样,又不见影儿。四十根基柱很快竖了起来。可是当往上按扣斗拱时,却不是这斗大了,就是那拱的弯度不够,总也不合适儿。画线工说锯工走了墨线,锯工却埋怨线工没有划准尺寸,工头也一时急得束手无策。有人见工头难得光转圈儿,说道:“吵也没用,急也没法,还是去请那位造立柱的老师傅来帮忙吧。”工头虽然点头称是,可嘴上说:“这老人来无踪去无影,可到哪里去找呢?”有个岁数大的工匠说:“那老师傅本事这么高强,我看他不是神仙,也是鲁班祖师,咱烧个香,祈祷祈祷,兴许能让他老人家显显灵。”工头一听在理,于是买来了信香,在木工场点燃,就祈祷起来。整整盼了一天,却连影儿也没盼来。可是在第二天一早,在备作斗拱的木料上,却出现了纵横交错有曲有直的墨线,按状锯木加工成形,相互搭扣,结果个个严实合缝,不大不小。大家这才知道,这全是那位神秘的木工老人所为,只好拜地相谢了。

工程终于如期完工了。庄严宏伟的楼阁,被陈镛验收认可后,大家欢天喜地地拆除了脚手架,由陈镛命名的“余木楼”,明日就要举行落成典礼了。可就在这时,却突然有人发现在楼的最高层的西北角正檐下,露着半拃长的一根椽头。上去锯吧,又得重搭脚手架,十分费工,不锯吧,又十分碍眼。这可怎么办?正当大家为难之时,不料那神秘的木工老头,又出现在大家面前。他没等大家求助,只见他慢腾腾地从腰后抽出一把利斧,往那椽子头上一扔,只听“嚓”的一声响,便把那长出的椽子头砍齐了。在众人一片欢呼声中,共头去寻找老头时,老人却不见了。人们纷纷议论说,这一定是鲁班祖师所为。大家为了纪念鲁班在建楼中的功绩,特在一楼北墙,修了一个小型的鲁班祠,里面画上了鲁班像,以示纪念。现在鲁班的画像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小祠堂尚在,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供奉鲁班的地方。

耿如杞赛书

耿如杞明代官员,字楚材。少时,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明万历年进士,授为户部主事。思宗时,升任太仆寺卿、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

东昌府的山陕会馆门前,是京杭运河有名的水陆码头。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春闱开考,各方举子向京城云集。这天,骤雨突降,百舸千帆为避雨泊于码头,其中一只花篷客船,高高的桅杆顶端飘扬着彩旗,上有“精读天下书”五个绣金大字,船头上整齐地排着一摞线装书卷。

霎时间雨过天晴。从舱底走出一年少男子,此人仪表不凡,神气十足。他见书被淋湿,吆三喝四命船工向岸上搬书晾晒。无数举子纷纷瞪大了眼睛,有的仰望:“精读天下书”的大旗,有的争看摆在会馆门前晾晒的那一大片书籍,想从中猎取知识,有的交头接耳赞叹不已。

这时,东昌府的文人举子,也赶来准备乘船北上。来到码头一看,呦嗬!天下竟有这样狂妄之人!又见那么多书卷摆放地上,不必细问,书主名曰晒书,实为赛书。真乃欺我东昌无人!一怒之下,决议要与狂生比个高低。
众文士细看书堆,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许多书卷未曾读过,顿觉心怯腿软。书主斜视众人,冷冷一笑:“哼哼,我乃江南才子,到此千里,遇举子数百,无不望旗兴叹,观书退却。区区东昌,量也无饱学高士”。说罢,趾高气扬,漫步于东昌文士之间。众文士面面相觑,怒不可遏。那江南才子正欲挥手装船起锚,忽有一人抓住他的胳膊。他扭头看去,见是一个衣衫不整,头大身长,一只眼睛,年纪不过十七、八岁的少年男子。未等开口,那少年拱手说道:“仁兄,恕我冒昧,敢问你是赴京应试?如若不嫌,小弟愿与同行”。那江南才子哈哈大笑,欲扬手而去又怕那人缠住不放,便说:“独目盲盲岂为群英之首?”少年忍怒说道:“群星朗朗,不沾一月之光。”那江南才子停住脚步,心中暗想,此人不凡,莫要小看。随道:“小弟说话不要耳边生火。”少年紧接一句:“你老兄也不要口下吞天”。那江南才子瞪目结舌,无言答对。

原来这位少年男子,是东昌府有名的寒士,姓耿名如杞。家贫好读,博览群书且聪敏强记,人称“耿书篓子”。别看这位长相不怎么样的耿如杞,一肚子的经文,既有唇枪舌剑的口才,又有争胜好强的性格,对这江南举子的狂妄哪能置若罔闻。

江南才子被挫,引起一片哄笑之声,他慌作一团,忿忿不平,正要发作,却不知耿如杞哪里去了,只见人群向书堆旁的空场涌去。江南才子拨开人丛一看,啊!那耿如杞竟然敞胸露腹仰在地上。他急忙上前斥道:“你这人躺在我晒书之地,装何疯癫?”耿书篓子知是那江南狂子,闭目应道:“我在晒书!”才子道:“这里所晒书卷全是我的,你哪儿有书可晒?”耿书篓子拍着自己的胸腹说道:“这儿,五脏六腑全是书卷”。才子怒道:“看你赖皮之极,腹中能有几何!”耿如杞反唇相讥:“小范老子胸有数万甲兵,耿某腹中之书何止万卷!”江南才子哪能忍下人等讥刺,忿然说道:“我倒要看看你胸中书卷。”说着从书堆捡出一卷,“且请背来!”耿书篓子忽地站起:“你要比试高低?”“对,是个输赢!”……

看热闹的人闻声凑近,越聚越多,有的呐喊助威,有的激将双方,于是二人击掌说定:江南才子输了,落旗罢试;耿书篓输了,头顶香盆送江南才子进京。“好啊!好啊!”众人齐声呼叫。稍静之后,背书比赛。

第一轮江南才子作考。只见他不慌不忙,瞥一眼《大学》、《中庸》,冷不丁抽一部《周易》,来了个劈章摘句:“请背‘六五’女辞。”耿书篓子好似早有所备,张口即诵。背毕,才子虽不点头,心中却暗暗一震。接道:“请解乎”。耿书篓子立即摇头晃脑解曰:“君子由其诚,辉光以照,非无悔,亦合正道而喜。”江南才子只好点头称是。该耿书篓子作考了。他也来了个“‘鹏子涉子南冥也’何出?”对手应声答曰:“《庄子》篇,逍遥游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九万里”。不但答上句出何书又接了几句,示了一下威……,耿书篓子点了点头。心说,行,这老兄还有两下子。

这二位少年才子,四眉紧皱,绞尽脑汁,真乃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这个或整篇或断句,那个专拣那生僻处,猛击突袭。可对方却张口即来,对答入流。这个之乎者也,那位唉吁焉哉。那众多看客时而赞叹叫绝,时而蹙眉担心,不知不觉已过午时。

又该耿书篓子作考了。他双眉一扬,指一本“冷落”在书堆旁的《万年历》,道:“这历书怕是仁兄熟读的,请一背。”那江南才子一愣,原来这《皇历》人所共知,是专供推算历法的。你就是长了八个脑袋也难背记。可这《皇历》终属“书卷”之列,况且又在所晒之数,叫他背来也无可挑剔。看众兴起,一阵喧闹,那东昌文士更是个个喜形于色,以为江南狂子献丑无疑了。谁料片刻之后,江南才子竟然应道:“背背何难,但有一件,我背之后请君复背!”话中饱含不屑。耿书篓子也硬着头皮应道:“奉陪!”那江南才子就放声背诵,虽时有停顿,但朗朗之声却如雨打芭蕉,滚珠过盘。背毕,略显疲惫之感,眯起双眼等待对方复背。那耿书篓子顿时脸泛红潮,色现不宁。东昌府众文士呆若木鸡。忽而耿书篓子微露笑容打躬道:“仁兄实乃才子,佩服,佩服!只是耿某若再从头背起,步人后尘,怡笑大方,我愿把这《皇历》倒背!”说毕,背诵之声如仙人吐珠。

那呆若木鸡的众文士眼也转了,舌也活了。再看江南才子,脸色发白,唇齿打颤,原来刚才自己所背已是软弓硬拉,有几处是含混而过。见这耿书篓子却能倒背如流,心中叹道:“此区区小府即能败己,况天下乎?此乃轻狂当极,天眼不容……。”晒(赛)场上忽起一阵哄笑,那耿书篓子被这一助,更是背得起劲。不料突然被一声“仁兄且住”打断,抬眼看时,只见那江南才子双手抱奉过顶道:“恕小弟之狂,愿拜下风!”说毕转身上船,好一副颓丧气色。

“晒(赛)书结束了”。看众赞不绝口,东昌众文士无不雀跃相庆。可耿书篓子却面现愧色,连连叹道:“我实不如那江南才子!”你道他赢了人家为何又这般嗟叹!原来,在赛书中他早已觉出对手不凡,这背《皇历》乃是孤注一掷,别说倒背,正背他也背不下来。只是巧借人家背了一遍,才以他惊人的头脑强记了后半部门。今番虽赢而实觉羞愧。耿书篓子看那远去的篷船,久久不去,一番对人敬佩对己忏愧感慨之情。使他绝了应试之念,归家发愤再读。

后来他们二人同舟进京,同科登第,官垒高职,十分相敬。

东昌府里没有和尚

有两句流行于民间的俗语:“东昌城里没和尚,济南城里没油坊。”济南城里有没有油坊我不知道,反正东昌城里没和尚是千真万确的。
据说北宋年间,东昌城里是有和尚的。城内西北角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慈恩寺”,寺中僧众数百,藏经达十余万卷。延续至明代,庙中香火更盛,又铸造了一口几万斤重的铁钟,建塔悬挂。于是,便有了被称为东昌八大景之一的“慈恩钟声”。
可惜后来,寺中不慎失火,把一座宏伟的寺院烧成了一片白地。一时无法重建,寺内僧众也都星散。
寺内老方丈智空大师发愿云游四方,苦行募化,一定要重建慈恩寺。
老方丈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全国各地,终于募化得一笔钱财。二十年后回到东昌,打算在旧址重建寺院。万没想到:此时慈恩寺的旧址上已经建满了一家一户的百姓房屋,无法建庙了。
老和尚动员百姓拆屋,说服不了他们,只好动呈子到府里打官司。由于他的钱财得之不易,还想留为建寺之用,舍不得拿出来打点官府,官司便打输了。老方丈忧愁成疾,终至卧床不起。
就在老和尚病得昏昏沉沉之际,猛见原来寺里供奉的三世佛显现在眼前。向他念了下面几句话:
净业律宗,赖汝中兴,
勿羁旧地,可去城东,
去休去休,无再滞留,
今后城内,让彼羽流。
三世佛念罢,又赐予老方丈一粒金丹,让他吞于腹中,冉冉而去。智空方丈一惊而醒,病体立时痊愈。遵奉佛旨出城,来在运河岸边地名“龙湾”的地方,重新建造了一座大庙,取名“静业禅林”。从那时候起,东昌府城里就剩下道士观而没有和尚庙了

无税碑的传说

清朝康熙年间,刑部侍郎任克溥告老还乡,住在东昌府北关“绮园”里。任克溥在北京朝里做官时,积极参与朝政,治国安邦很有方略,故很受皇帝器重。他回乡后,本想平平安安,颐养天年。谁知家乡东昌府却连年遭受水灾,造成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不少人家缺粮断饮,不得不弃婴卖女,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人相食杀的惨景。如此灾情,东昌官吏不但不报,反而仍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各种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更使百姓怨声载道。

任克溥为拯救家乡民众,曾将东昌灾情之重和民众之惨状,三次上书皇上,要求减免官税,赈济灾民,可均未得到回复,任克溥为此甚为焦急和不安。有一天,他问家人:“朝里有来信吗?”家人答:“刚刚收到京城一封信,现在在公子那里。”任克溥说:“快去拿来,我要亲阅。”等家人把信取来,任克溥展开一看,却是一位同僚的便函。他感到大失所望,未及把信看完,便叹息了一声,把信笺后边的一行字,却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上边写道:“康熙帝即将顺京杭运河南巡,不久将路过东昌。”任克溥见此,顿时转忧为喜,连连说道:“好好好,此乃天助我也!”

原来任克溥想:前几次上奏朝廷,均未见回音,这次康熙南巡,路过东昌,不是面君陈言的大好机会吗!他又想:皇上一向笃信天命,如施良策,让皇上恩准减免家乡赋税,岂不解救了百姓之苦吗?

他沉思片刻,主意已定,便立刻叫来一个家人,让他乘一匹快马,沿运河北上,探听龙舟到达东昌的确切时间,快快报来。尔后,又叫来管事,把自己想好的计策,如此这般地作了吩咐。管事完全领会了他的心意,便忙着准备去了。

这一天,盼望已久的康熙的龙舟,终于来到了东昌。只见在波涛滚滚的京杭运河里,一字排五艘龙舟。领航的龙舟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全身披挂整齐的禁卫军,手持兵器,列队两排,好不威风。

东昌官员沿岸列队,跪迎着龙舟的到来。任克溥当然在其中。

可是当龙舟行至东昌府东闸口附近时,领航的龙船突然触物搁浅,一时无法航行,只得暂时停舟,抛了锚。

随行官立即向康熙奏禀,请皇上降旨,令东昌知府速派水工清理河道。

东昌知府接到圣旨,得知河道阻挡了龙舟,只吓得心惊胆战,不知如何是好。任克溥却笑道:“此事不必惊慌,你快派人找水工清理,探明原因,我陪你去皇上面谢罪便了。”知府只好照办。任克溥因胸中早有解脱之词,他领着知府见了皇上,极力为知府开脱,皇上也就恕罪了。

不大会儿,水工到齐,潜入水底,清理障碍,结果打捞出一块石碑,上面似有模糊的字迹,随行官当即上奏了康熙,康熙问:“上面刻着何字?”任克溥忙跪着奏道:“启奏万岁,此碑沉于河中甚久,不知来历。但其胆敢阻挡龙舟,恐有原因,还请皇上亲自明察为好。”

康熙暗暗点头,于是走出龙舟,随任克溥及东昌知府来到石碑跟前。康熙见石碑虽挂满泥沙,字迹却甚是清晰,于是顺口念道:“今日无税。”

话音未落,任克溥忙双膝跪倒高呼:“谢主隆恩。”康熙不解其意,忙问:“爱卿,这是何意?”

任克溥奏道:“东昌连遭水灾,百姓生计艰难,今古碑显现,想是天意。万岁为体怜灾民,金口免去东昌赋税,我岂能不为家乡父老谢恩。”

康熙听了任克溥一番启奏,忽然想起任克溥有三道奏折,但因诸事繁忙,一直没有批复。此番石碑阻舟,又书之无税,虽感蹊跷,但又能不信其言,于是说道:“东昌连遭水灾,本应早免赋税,今日古碑显现,实乃天意!我看就照此办理吧。”这样一来,东昌民众减去了一大负担。

其实,石碑并非什么天意,乃是任克溥早已预设的计策。他让家人探准了龙舟到达东昌的准确时间,让管事也备好了石碑,便于头天夜里秘密地将石碑投入了河道之中。按说有意拦阻龙舟,戏弄皇上,是要犯杀头之罪的,这些任克溥也是知道的。但他想到,如能以自己的老朽之命拯救东昌百姓,即便死了,也是值得的。

康熙走后,东昌知府把“今日无税”碑,立在了东昌城东关运河南岸,并修了碑楼。从此,凡在此码头装卸货物者,也均不纳税。

任克溥与康熙皇帝的故事

任克溥,字海眉,绰号任帽子,聊城县人,清顺治六年进士,历任南阳推官,吏科给事中,通政使等职。任克溥为官清正,机智多谋,才智过人,他的不少轶事在聊城乡里被传为佳话,这里只说闹龙街的故事。

康熙四十二年的阳春三月,康熙帝顺运河南下,巡视江南。一日来到东昌府(聊城)的大码头,只见杨柳吐絮,桃花盛开,岸上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生意兴隆,一派热闹景象,康熙帝见此地热闹非凡,随问左右:“这里是什么地方?”随答道:“这是东昌的大码头。”康熙即下令抛锚停船,要在这里歇息几天。康熙下船后找了一家小小店房住下,告诉随从:“万岁爷要在此地微服私访,察看民情。如有人问只说是去江南做生意的好了。”

第二天早饭后,康熙只身出门,他知道东昌府是任克溥的故里,他现已告老还家,打听到任的公馆后,即进门往里走去时,即被看门的家人拦住去路,问道:“您从那道而来?是找谁的?为什么进门直闯?”康熙帝粗声大气地说:“我是来找人蝎子的。”家人一听火了:“你是什么人,敢呼老爷绰号,竟是这样无理!”康熙说:“你只管这样禀报你家老爷好了,叫他亲来迎接,他若不肯出来,我扭头就走。”家人听了他的言语,心想,此人定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只好如此这般的禀报了主人,任料到事出有因,赶紧整理衣冠同家人一块出来看个究竟。当走到门口看清是皇帝康熙时,顿时身上直冒冷汗,急步向前行施国礼,康熙连忙摆手说:“不必了,不必了。”随将康熙让进客厅,落座后拱手拜问:“万岁爷何事驾到我们这小小府城?”康熙说:“我这次巡视江南,顺便看望朕的老臣。”并又交待说:“朕在东昌府察看一下民情。朕要一人外出万不得暴露身份,朕是早出晚归,只在你处住宿。”任克溥心领神会,唯唯从命。

闹龙街

一天,康熙步出东门,过了水桥,行至不远,转身向路南米市街走去,这条小街人还不少,卖米的,卖面的,摆摊卖杂货的,十分热闹。康熙走近路西一家“八仙居”字号的饭馆。在南头一张桌子上坐着两个年逾花甲的老头,一胖一瘦,正在喝酒解闷。从他们的谈话中,已看出有些醉意,边喝边嚷,扯东道西,漫无边际。胖得像弥勒佛似的老头忽然低声对那瘦猴似的老头说:“你看刚进来的那个老头真古怪,进得门来,一不要酒二不要菜,独自一人,呆若木鸡地坐在那里,你能想法把他引过头来说话吗?”瘦老头说:“那有何难啊,这事我准能办到,若办不到愿受罚三杯。但是,这事我要办到了,你要饮酒三杯。”两人说定后,瘦老头起身朝南走去,边走边跺脚,那人只当没听见,无动于衷,快走到那人座位时,瘦老头又连连咳嗽几声,那人仍装聋作哑,坦然自若,不动声色。这时瘦老头有点生气了,心想莫非这人真的炮打不惊?好,我再给他使点眼色看看。他看清了那老头面朝南,后脑勺朝北,乌黑的发鬓在头顶上,又刚剃过头,还有点微微发光呢。这瘦老头伸手刚要撸这老头的后脑勺,猛又把手缩了回来。心想“不行,别惹出是非……”而后随再起肩膀上狠狠拍了两下,康熙一惊,猛转过身来,怒气冲冲地问道:“你这人为何这般无理?”瘦老头嬉皮笑脸的答道:“噢,是你老人家,认错人了,对不起,你打我两拳吧。”

康熙帝在这里第一次外出私访,不但没有听到黎民百姓对朝政的反映和对社会的议论,反而受辱,非常恼火。出得饭馆直奔任克溥的公馆走去。任见康熙回来,神色有些反常,上前忙问:“怎么啦?万岁爷莫非在外遇到什么不顺心之事。”康熙说:“什么事也没有,明天朕要返京!”任见万岁爷真的着了急,急忙跪倒在地:“万岁爷受了什么冤屈,只管告诉老臣,我当效犬马之劳,万岁爷如不肯说出,我跪到天黑也不起来……”康熙帝长叹一声,很不耐烦地说:“你是朕的老臣,朕才实言相告,今天朕在一家‘八仙居’饭馆里,遇到一人,欺人太甚,东昌府人无理!……老臣,告诉你的亲友,十天内搬出城去,不然别说朕对你不留情面,明日回京后,就要下令血洗东昌府!”

任克溥听后,仰面哈哈大笑起来。康熙大为不解地说:“朕在外受辱,你为何哈哈大笑?”“万岁爷,你知道你去的那个地方叫什么街吗?”康熙说:“朕哪里知道,朕看那条街热闹,卖米的不少,是在‘八仙居’落座的”。“这就对了,在这里我给你道喜了”。康熙随问:“道的什么喜?”

任克溥说:“那就是闹龙街,在向南走就是“龙洼”,东南角那个土山就是“二龙山”。我们东昌府虽是弹丸之地,却是鲁西的一块宝地,神仙云集的地方。古楼下三天不过神仙,就会腥血烂臭,东昌府常有天下能人来往,今天你犯地名了,闹龙街有人打扰,这说明龙仙相遇,这是大吉大利之兆,万岁定能江山千载稳如泰山,富贵荣华,万寿无疆。”

康熙听后连连点头,随后将血洗东昌府一事作为罢论。此后“闹龙街”叫得更响了。

文章网址:
聊城民间传说(1) http://www.taiguoivf.cn/wuhanzhiyegongluanshiguanjiage/20240508/10448.html

标签: